(一)盟軍成功之作戰因素:
1.戰略目標取得共識,奠定統一指揮基礎
1943年1月,由羅斯福、邱吉爾及同盟國參謀長聯席會議成員召開之卡薩布蘭卡會議,確實化解英美兩國戰略分歧,卡薩布蘭卡會議上達成的重要戰略折衷方案:「跨越英吉利海峽作戰,推遲至1943年以後,而美國保留太平洋上之主動權,另須在攻克突尼西亞後,立即在歐洲戰區採取軍事行動。」英軍屬意攻佔薩丁島,而美軍期望進攻西西里島。其中薩丁島兵力部署較為薄弱,奪取後可做為轟炸義大利本土之前進基地,惟其海灣較少,不適合大規模兩棲登陸;另西西里海峽仍能影響盟軍中東油輪海上運輸,迫使油輪須遠繞好望角。故1943年1月19日盟國參謀長聯席會議決定攻佔西西里島,其目的有四,分別為:確保地中海交通線的安全,把德軍從俄國戰場引開,對義大利增加壓力,促使土耳其能積極參加同盟國之形勢。
1月20 日,英國規劃一粗略西西里島登陸作戰計畫,代號為「愛斯基摩人」,兵力由駐近東英軍與駐北非美軍編成。1月23日,同盟國參謀長聯席會議宣達「愛斯基摩人」作戰訓令:「1943年西西里戰役,登陸日期定在7月合適月相期間,艾森豪與亞歷山大須充分協商,立即建立作戰司令部,以便進行作戰計畫與整備。」經多方協商,陸軍規劃運用空降先頭突擊著陸,再行兩棲登陸,傘兵期望月光下著陸,兩棲期望沒有月光拂曉前奪取灘頭,最佳登陸時機為7月10日,月亮可照明空降,在兩棲部隊登陸前已經西沉。
英國與美國經過充分協商,從大戰略至野戰戰略都經過縝密規劃,針對登陸地點、時機、規模及預期目的均充分討論,故雙方戰略目標得以取得共識,從而在雙方作戰可以達到統一指揮、相互協調成功登陸作戰之基礎。
2.當時國際形勢影響,有利實施登陸作戰
1942年底,蘇聯於史達林格勒保衛戰中取得勝利,開始轉為戰略反攻,德軍被迫自西歐與北非抽調兵力投入德蘇戰場,英美取得北非戰役勝利時,德軍忙著與蘇軍進行庫爾斯特會戰,無暇顧及地中海地區。義大利部隊在蘇聯吃敗仗後返國,1943年5月,在北非德、義軍被迫投降,使得墨索里尼法西斯主義分崩離析,對比盟軍勢如破竹,義軍大多沒有多加抵抗,為西西里戰役勝利關鍵因素之一。
3.兵力武器裝備對比,盟軍取得絕對優勢
盟軍總兵力為47.8萬人,各式艦艇2,600餘艘,潛艇12艘,飛機3,680架,地面兵力為美第7集團軍、英加第8集團軍和2個空降師。德、義軍計26萬餘人,各式艦艇200艘,潛艇16艘,飛機1,400架。雙方總兵力比為1.8:1,艦艇比為13:1,飛機比為2.6:1,盟軍佔有絕對優勢戰力,雖盟軍地面登陸部隊兵力未達守備部隊2倍,但盟軍於東南與南面登陸,德、義軍須廣正面防守島嶼,就局部地區兵力分析,盟軍仍遠勝於德、義軍。故整體兵力、武器與裝備,盟軍取得全方面優勢,為確保盟軍成功登陸之重要基礎。
4.盟軍登陸作戰直前,完全掌握制空制海
在西西里戰役登陸前兩個月,盟軍開始轟炸西西里島、撤丁島、希臘和義大利本土之機場、港口、交通樞紐、雷達站等軍事設施,並摧毀大量飛機,使薩丁島20座機場和義大利本土5個港口不能使用,並迫使西西里島1,400架飛機大部撤出戰區。6月11日,盟軍佔領潘泰萊裡亞島,作為戰鬥機前進基地。登陸前,盟軍完全掌握制空權,並派出水面艦艇編隊和12艘潛艇任掩護,取得制海權,使德、義軍無法獲得海空支援。
5.靈活巧妙欺敵偽裝,成功隱匿登陸企圖
為使德、義軍相信盟軍主攻目標為希臘,其次為薩丁島,盟軍廣泛運用偽裝欺敵作為,隱匿其作戰企圖,以達到戰役猝然性。盟軍對薩丁島、西西里島、薩丁島與希臘實施無差別轟炸,海軍艦艇在西西里島海域與希臘周邊進行佯動,並運用「馬丁少校」屍體挾帶偽造作戰文件投放至西班牙沿海地區,使希特勒誤以為薩丁島為「愛斯基摩人」計畫其中一個主要目標,成功隱匿登陸作戰企圖。
6.空降登陸相互配合,海軍艦砲密切支援
盟軍遂行海上登陸前,充分運用空降部隊奪佔地形要點,遲滯德、義軍遂行反擊作戰,抑或是形塑爾後作戰有利態勢,盟軍在登陸部隊遭德、義軍反擊部隊壓迫時,運用海軍艦砲密切支援,迫其反擊頓挫,三軍聯合立體作戰,充分協同合作,對於登陸作戰發揮極大效益;另美軍縱深作戰企圖突破德軍森摩拉特諾防線時,運用1艘巡洋艦及2艘驅逐艦火力協力渡河作戰,雖未能順利通過,爾後再編組特遣隊於森亞格塔東方2哩處登陸,瓦解德軍森佛拉特諾防線抵抗,期間廣泛運用海軍艦砲火力對地面部隊提供綿密火力支援,敵後兩棲突擊作戰顛倒作戰正面,瓦解德軍陣線,為海軍與地面部隊密切協同作戰之經典戰例。
7.登陸物資裝備充沛,有效支援全般作戰
盟軍為使西西里戰役進展順遂,已預先屯除大量作戰物資,另為克服登陸作戰環境影響,大規模使用美軍建造之新式登陸艇,如坦克登陸艦、坦克登陸艇、步兵登陸艦、水陸兩用汽車、水鴨式兩棲戰車、浮橋碼頭等,可增加灘頭登陸的地點,加速運輸補給上陸能力,大幅提升兩棲登陸作戰能量與效能。
(一)德、義軍失敗之作戰因素:
1.主觀臆測固執己見,登陸島嶼判斷錯誤
在突尼西亞淪陷當日,德國海軍司令按希特勒命令緊急與義大利海軍將領及墨索里尼開會,商討盟軍下一步行動,依據盟軍艦艇、飛機與部隊向北非地區集中,預料地中海地區勢必有一場大規模作戰,只是暫時無法明確預判作戰目標為何?一派說法認為盟軍將可能在三個地點登陸,在法國南部登陸以封鎖西班牙,在巴爾幹登陸以佔領羅馬尼亞的油田,在撒丁或西西里島登陸,以作為空軍前進基地;德國間諜在西班牙獲得英國作戰計畫,指出盟軍的進攻將主要指向薩丁島及巴爾幹半島。
5月14日,德國海軍司返國後,將相關情資回報希特勒,他對在西班牙獲得英國偽造作戰計畫信以為真,完全落入英國精心策劃的騙局。許多周遭軍官秉持不同看法,6月26日,義大利海軍司令部情報判斷將薩丁島排除盟軍攻擊目標,並確定攻擊目標為西西里島。德國凱塞林元帥同樣沒有被誤導,6月20日派遣戈林裝甲師通過美西納海峽加強西西里島防禦,並於6月28日預判盟軍將於西西里島登陸。然希特勒深信「馬丁少校」之假情報,判斷盟軍作戰重心在西部,對盟軍登陸地點作出誤判,故有大量兵力抽離西西里島,使德、義軍於兵力與戰力相形居於劣勢。
2.德義兩軍意見相左,指揮管制意見分歧
德軍主張將主力配置於西部灘岸週邊地區,殲滅登陸部隊於灘頭;義軍主張將部隊部署於縱深與東部地區,增加反擊戰力;最後採取折衷方案,將主力分散東西兩部配置,然兩軍互不信賴,意見分歧,無法協同一致形成有效戰力。雖折衷方案對盟軍登陸地點可實施反擊,然兵力不足,無法有效將盟軍登陸部隊殲滅於灘頭,最終導致作戰失敗。
3.處處被動消極防禦,潰不成軍紛紛投降
西西里島戰役全程,德、義軍鮮少實施強力反擊作戰,多固守地形要點,掩護部隊轉進返回義大利本土,當盟軍佔領西西里島西半部時,德、義軍已無心戀棧,將主力撤出戰鬥,盟軍未付出重大代價即佔領全島。德、義軍士氣低落,戰力不強,且西西里人非法西斯主義份子,不好戰爭,仇視德國人,不願就外國利益作出犧牲。且廣大正面防禦,使得兵力部署單薄,處處被動,當陣地被突破後,即潰不成軍,紛紛投降,俘虜戰俘超過20萬人,超過總兵力60%。
4.直接間接配備爭論,盟軍登陸地點誤判
德、義軍編組6個師任打擊部隊,分別編成第12軍與第16軍,個別負責西西里西部與東部防禦,此部署為凱塞林元帥和古佐尼上將共同決定。古佐尼上將預判盟軍於西西里島東部登陸,希望將2個德軍裝甲師配置於西西里島東半部,伺機給予盟軍重大打擊;然而,凱塞林主張集中全力殲敵於灘頭,且預判美軍將在西西里西部登陸,希望將1個德國裝甲師在西西里西部展開。實際採折衷方案:德軍第15裝甲摩托化師師部及其2個戰鬥群部署於西部,該師第3個戰鬥群與戈林師則加爾塔尼塞塔集結。德、義軍則在西西里島西部實施反登陸演習,惟其部署與盟軍作戰企圖相去甚遠。
雖德、義軍採取折衷方案,直接配備與間接配備折衷,西部與東部反擊部隊部署之折衷,雖有部分兵力可對盟軍實施反擊,但仍有大量兵力位於西部地區,當盟軍完成登陸後,西部兵力已不及協力東部地區遂行反擊,僅能藉東部兵力憑藉地形要點阻滯盟軍,掩護西部部隊向美西納海峽轉進,故直接與間接配備之折衷方案,造成兵力運用分散,無法達成反擊之目的。
5.雖知盟軍作戰企圖,未能完成萬全準備
在盟軍攻克突尼西亞後,薩丁島、西西里島、巴爾幹半島等地,都是盟軍可能攻擊之目標,7月8日,義大利海軍副參謀長提醒盟軍隨時可能在西西里登陸;7月9日上午3時20分,班泰雷利亞島以南發現盟軍登陸部隊,義軍研判盟軍於風暴停息後將實施登陸;下午16時30分,義大利飛機發現5支登陸部隊從馬爾他島朝北航行;下午18時40分,西西里島上的德軍全部處於待命狀態;19時35分,一架德國飛機在果佐島西北發現1隻登陸部隊;晚間20時,義大利空軍派遣薩丁島機場之魚雷機攻擊登陸艦船,之後每隔20至30分鐘都有最新情資回傳,相關情資顯示盟軍可能將在安佩多克萊港至錫臘庫紮地區進行登陸。
7月10日凌晨1時,盟軍登陸艇離開運輸艦前,古佐尼上將命令各部隊進入緊急狀態,利卡塔和安佩多克萊港之港口待命實施爆破。惟古佐尼上將卻未將西部之打擊部隊快速向東挺進,因天候惡劣,海防師幹部早已入睡,義大利總部相關情資均未傳達至第一線,海防師對於盟軍登陸感到相當突然,未完成相關作戰準備,使得盟軍攻勢勢如破竹,德、義軍部隊難以招架。
留言列表